朱关田,男,汉族,字曼倬,生于1944年3月,浙江绍兴人,事师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诸人。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浙江分会主席兼秘书长,西泠印社副社长。
履历
1987年9月入党,l 961年7月参加工作,浙江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一级美术师。l961年7月在浙江省绍兴鲁迅图书馆工作,1962年9月在浙江省绍兴坡塘工家村小学工作,1964年8月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巾国画系书法篆刻专业,1970年4月在空军第五军五·七干校劳动锻炼,1972年1月在浙江省杭卅书画社(两泠印社)工作,1979年8月就读于浙江省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研究生,1981年12月任浙江省书协副秘书长,1988年9月任浙江省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1994年6月任浙江省书协主席,2000年至今任浙江省书协主席、中国书协第四、五届副主席。
求学经历
朱关田自幼受乡风熏陶,每每挑灯夜读,不能自止。为学书法,以瓦钵当砚,清水为墨,方砖代纸,棕帚作笔,废寝忘食,三十余年如一日。
1960年,朱关田先生跨进了绍兴师范专科学校的大门。他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习字上。在班上,朱关田找到了不少志同道合的书法爱好者,和大家一起练字,令他深感愉悦。
因为种种原因,仅学习一年后,他就离开了学校,走上社会,在绍兴鲁迅图书馆当起了普通的工作人员,然后又担任郊区小学教师。但朱关田先生仍旧天天练字不缀。
1964年至1971年在学习。1964年,朱关田凭着深厚的功底,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篆刻专业(本科)。得著名书画篆刻大师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朱家济等亲授。又博涉唐楷,后改师北魏,而后又致力于章草。1971年朱关田被分配到了浙江省杭州书画社(即后来的西泠印社)工作。“文化大革命”并没有消磨朱关田的意志,他求知若渴,亟待奋发的他在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年,考上了浙江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研究生,成为新中国第一届书法专业的研究生,这也为他今后的学习钻研奠定了更为厚实的基础。朱关田师从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等书法界泰斗。在学习阶段,朱关田时刻谨记着踏踏实实的作风。书法上,一丝不苟地练习;学术上,扎扎实实地钻研。
文史研究
如果我们翻开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便会发觉这是一部不断运动和变化着的创新史。书法虽隶属于传统文化中一个极小的分枝,其实它却和传统的哲学思想、审美观念、文字学、考据学乃至文章诗词、金石绘画、音乐舞蹈等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在艺术创作的同时,古人对书法理论、碑帖考证、文字训诂、技法研究、品评藻鉴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遗憾的是这些资料,汗牛充栋,十分繁复,其中有精华,亦有糟粕,而谬误、重复、阙疑、芜杂处横陈侧出,况古人用词简洁,词义隐晦,波谲云诡,有时反失真意所在。
针对此,作为当今书学繁荣的代表学者之一的朱关田先生抱定了一颗孤寂恒常的学者心,以隋唐书法史为中心,开拓疆域,输理症结,廓清疑问。
唐代是中国文化完成南北融合、走向辉煌灿烂的大时代。唐代书法之于中国书法史,一如唐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鼎盛、大气的最高样式,也是远迈魏、晋,后盖宋、元、明、清,名手大家辈出,为后世树立书法经典多样性的枢纽。
朱关田从事以唐代为核心的书法史研究工作近三十年以来,在理论研究上笔耕不辍,孜孜不倦地潜心文史,探幽发微,实证出新,成果丰盈。为当代书学构筑了一座敦实的隋唐书法史大厦。朱关田先生的研究成果具有比较鲜明的学术特色与学术贡献,在《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中,他把研究的重点投掷到时代文化与书法发展的关系上,从而揭示出唐代的书法品评标准不全在于书法艺术本身,还与帝王的喜好、书家的家族背景等有着密切的关联。这种文史结合的广阔文化视野,就能为书法研究,提出新的问题。
关于书家个案的研究,他不是局限于对书法本身的钩稽,而是扩大到家世、交游、仕履、诗文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考述。从中不难看出,他那深厚的学养及对书法史研究的透彻。
其专著《初果集》中有关颜真卿、徐浩、李阳冰等人的篇章尤其深入精彩。颜真卿、柳公权一类的大书法家,朱关田更是倾注笔墨,予以重点研究,不但将他们的年谱,从出生到谢世这一漫长的人生岁月,逐一记录,还将他们的书迹,作了细微的考证,使读者知道,颜真卿书法体貌的孕育,一方面来自颜氏的家学渊源,另一方面,也深受母族殷氏的滋养。这些研究成果对丰富、研究唐代书法史无疑是一个重大贡献。
考证古人年谱,是一件极其繁琐而又累人的工作,且不说史料的收集,需经年累月,面对浩瀚书卷,倘无“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治学精神,也休想在如山的古书中,寻找出有价值的史料。若要发现和论证一些新的观点,就更难了,非得埋首于书卷中,深思细察不可,如稍欠恒心,往往难以终卷,若旧学浅显,虽有所遇,亦无从辨识,而心存功利者,稍有得失,便会轻易放弃。
引起热烈反响的《唐代书法家年谱》中,通过对唐代三十六位书家的生平编年,包括交往、职守以及家世、书迹的考略,几乎对整个唐代书法的流变过程,作了详尽的交待,从而清楚地了解到唐代书法艺术发展的来龙去脉,尤其对一些重要书家,通过对编年史的翔实考证,纠正了一些错误的传说,起到去伪存真,防止讹传的作用。有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年谱,使我们对初唐这一时期的书家人物,有了系统、全面的认识。
朱关田先生对隋唐五代书法史的研究成果,显然不是一时的偶然发现,而是长期以来,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研究与探索的结果。朱关田先生有较好的古文基础,从其专著来看,可以得知他在文、史、经、哲方面,都下过很大的工夫。从而为当代书学构筑了一座敦实的隋唐书法史大厦,而独步于中国书坛。
评述每一位艺术家,当然不能不论及其人,朱关田先生的书法创作是以其学术理论作指导,并在创作实践中验证学术成果正确与否的创造。他对隋唐五代书法史的研究过程、学书的经历以及人生历程似乎正好应证了他追求中国书法艺术的辨证。
书法特点
朱关田学书从秦篆、汉隶入手,得中国书法的源头正脉。清代包慎伯以为:“夫作点势,在篆皆圆笔。”从朱氏的草书作品来看,其点势之优,应得益其初学书法之际从篆入手的良好基础。其后,朱关田主攻章草。章草点画线条粗细多样而和谐的情调,可以曲尽物象;章草运笔,不是平拖涂抹,依稀如先贤所言:“戈戟锐可畏,物象生动可奇。”笔意生动,笔道造型古拙,肌肤之丽,力在字中,可谓“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
朱关田在写章草的同时,注意吸收大篆笔法及魏碑笔意,从而增加了朱氏书法的厚重感、稳重感。朱氏运笔不浮,点画饱满,章法似星斗落银河,天真可爱,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考究其作品全局的气势,递相映带,转笔处亦藏头,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收笔处偶露飞白,坚正匀静,伸缩异度,变化多端,在清雄的外表之中,灵秀洒脱之态隐而又现,充分显示了这样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届书法研究生笃志砚田、寄情笔墨的个人风采。“曼倬”,这是沙孟海先生在他40岁的时候,送给他的字。用意是希望他目标要大,目标要远,做人要懂小节,做学问要知细节。从此,朱关田先生牢记沙老的教诲,将身心全部投入到艺术上。
了解了朱关田先生的人生经历和学术研究,我们再来审视朱关田先生的书法作品,你便会深深感到,这是一位努力将理论付诸实践、追求高品味的、在书法创作已取得卓越成绩并形成独特风格的书法家。朱关田先生从传统入手,循着前人的足迹,力图等上传统的顶峰。他的确是中国书坛一位对古代传统研究得很透的令人敬佩的艺术家。他的全部创作,如同他的艺术观,独特而有见地。
朱关田,这位中国书坛不可多得的艺术家,以其深厚的笔墨功力,博学的才识,非凡的创造力,脚踏实地的遵循着传统的轨迹,开创了中国书法独树一帜的艺术风貌。作品中或雅逸或灵动的意趣,洋溢着他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内核的光芒。
审视朱关田先生的作品,感觉是那么雅致,他的书法创作强调参差中求平奇,于险绝中寓平正,寓多样于统一。把古拙的意趣与美的风致统一起来,于雄浑高古中求奇肆天真。
朱关田先生的作品非常注重书法艺术的形式美的创造。对比统一是形式美的主要法则,一个书家的笔墨技巧和艺术功力往往在形式美中体现出来。用笔是书法中最为关键的地方,朱关田的作品中,用笔富有活趣,具有一种立体感和质地感。其笔墨运行酣畅淋漓,字形雍容宽博,在点线的互衬中巧拙相映,涵奇于凡,给人以中和之美。其结构强调中宫紧收,外延扩张,左旁右骛,妙合自然。他善用圆笔入书,体现出朴茂、含蓄、遒劲、持重的风格。那是一种“藏骨抱筋,含文包质”之美。
朱关田先生作品中的力度美可以概括为以笔力为基础的钢劲果敢之力,富阳刚之美。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为善用力者,含沉着于痛快之中,寓沉雄于静穆之中。这需要一个书家具备十分娴熟的驾驭笔墨的能力,而朱关田先生显然是得心应手。
在章法布局上,其作品通幅字势,一气贯注,精神团聚。他习惯行距拉开,使字的长扁、大小错落有致,洋溢高古气韵。转折笔断意连,气势贯通,极富金石意味。并始终体现着丰富的内涵美。
最让我欣赏流连的还是朱关田先生作品中的独特的风格美。那体现了他的全部的精神,是其艺术个性、气质、意韵、情感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是贯穿在整幅作品中的一种精神境界。是法与意、形与神、理与趣、个性与面目的完美统一。
总而概之,形成朱关田先生的书法创作独特美感的根源,寻规起来,主要有两方面的渊源与轨迹。一是潜心章草,二是追求简逸。
朱关田先生书法中的简,突出表现在对章草本身之简的再次简化,这种简化既有结体上的,也有笔法上的。
或许,当年他以章草为主攻目标,既有心仪其师沙孟海先生的一面,也有心契章草高古雄强之气韵的一面。
而且,章草本身的艺术程式不尽完善,正好给后世有了发展的多种可能。朱关田先生敏锐的意识到并在章草一脉中吸收了适合自己精神特质、学养胸襟和审美情趣的笔墨形式,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结体奇而不怪,用笔重而不滞,气机流畅,松而不懈。” 朱关田先生在求简的同时还追逸,于近年的书作中表现地越来越强烈。朱关田先生崇尚“和为贵”,在其作品中亦可见一斑。按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在“复归平正”。事实上,朱关田先生是在凭他深厚的学养和笃实的篆隶根底,走碑学的静穆和二王清雅相兼的道路。于是,朱关田先生的笔墨在追求高逸的同时,更蕴涵着清逸之气。朱关田先生亦善治印,身为西冷印社副社长,不忘潘天寿先生倡导的“艺术不在绝,而在通,不限书、画、诗三绝,应加金石为四通”之论。